时间:2025-09-19 浏览:次
热电偶是一种感温元件,它能够把温度转化为电势(电压)信号。它的名字中带有一个“偶”字,正是因为用到了两种金属来实现温度的测量。这两种金属通常都是合金,显然一种合金(如镍铬合金)只能算一种金属(听起来像废话)。
我们都知道,金属内部通常存在大量可以自由移动的电子,这是金属导电性的来源。不同种类的金属通常内部自由电子的密度不相同,假设金属A内部的自由电子密度更大,那么这些电子在金属表面的“压强”也就越大。
当我们让A和B相互接触时,两种金属内部的自由电子就会在接触面相互扩散。由于金属A中电子的“压强”更大,扩散能力也更强,最后平衡态的结果是金属A中的电子更多地转移到了金属B中,导致金属A带正电,金属B带负电,在接触面就产生了接触电势eAB
图 1 不同种类的金属在接触面产生接触电势
这与温度测量有什么关系呢?事实上接触电势的大小不仅与接触材料的种类有关,还与温度有关,温度越高,接触电势eAB也就越高,通过测量它的大小就能知道接触点的温度了,这就是热电偶的工作原理,本文结束。
(手动坏笑)
我们如何测量接触电势eAB的大小呢?一个最简单的思路就是将这两种金属的另一头也连起来,然后在回路中接入一个电压表。
图 2 将两种不同的金属A、B首尾相接构成回路,直接在t0处接入电压表也是等效的
显然,这个电压表测量的是t点和t0点之间的电势差:
EM=eAB(t)-eAB(t0)
也就是说,测量的结果不仅受到测温点的温度t的影响,还受到另一端(通常称为冷端)的温度t0的影响。
在实践中,人们通常将冷端温度t0设置为0℃,再不断改变t点的温度并测量电势差EM
,这样就得到了一组热电偶的特性曲线。
图 3 不同型号热电偶的特性曲线,其中K型为最常见的镍铬-镍硅热电偶
有了特性曲线,我们就能根据回路中输出的电压值来反推测量点的温度了。然而麻烦还没有结束,特性曲线是在冷端温度t0=0℃下绘制的,难道我们每次测量温度,现场都要准备一盆冰水混合物,再把热电偶冷端插进去吗?
图 4 冰水混合物
虽然极少数情况下真的会这样做,但大多数时候我们都会针对实际的冷端温度进行修正。一个最简单粗暴的手段就是默认冷端温度为室温20℃,当仪表检测到测试点输出的电压后,只需减去20℃输出的电压值,剩下的电压值对应的温度就是测量点的温度了。
图 5 一种常见的热电偶接线方式,其中t0`为现场环境温度,t0为冷端温度
当然实际现场温度不可能总是20℃,如果我们对测量精度要求较高,就需要给仪表加上温度补偿的功能,或者把导线延长到一个恒温的环境中,而这又涉及到补偿导线的问题。什么是补偿导线?为什么需要补偿导线?为了避免文章又香又长(?),这部分内容就放到下一篇来介绍啦。